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流動的,而非停滯的──年輕人的生命與氣性

前陣子於舊同學聚會上,我們都為前景感到迷茫。

朋友和我同年副學士畢業後,分別進入不同大學修讀哲學學士(沒錯,就是被「主流意見」認為「沒有用」的科目),如今正修讀中文兼讀碩士讀程,仍未取得教育文憑。
「我只想當中文教師。」她說。
「我想做文字工作者。」我說。
「嘩,夕陽行業。妳又不是本科畢業,怎可能找到相關工作?不過先入行從低做起嘛,妳又沒經驗;先進修嘛,也不保證進修後能入行啊……」其實,她知道,她的情況和我不相伯仲。


「妳明明喜歡語文,為甚麼當初要讀經濟學?」有一次,我問另一位友人。
「媽說,唸經濟容易找工作。」她說。
「可是妳現在還不是做非經濟相關工作,而且毫無前途可言……」我心裏其實也明白,她有三個弟弟仍在讀書,而她這份工作收入充足而穩定。

我們的人生,就像如此這般,凝膠着……


現在的年輕人所受的限制太多,除了經濟壓力、家庭負擔,還有更要命的,就是對「非主流價值」之打壓。雖然縛手縛腳又苦無出路,但就是因為這代人表面上看似幸福,所以實在很容易被冠上「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罪名(這可是很沉重的帽子哩)──然而這個「幸福」的價值也是由他們去定義的。

恕我粗淺地借用呂大樂 的口吻說,就是「第二代人」一方面霸道地拑制着我們的思想,另一方面站在高地俯視我們,並把我的機會和生殺大權都玩弄於股掌。最不幸的是,我們「第四代人」似乎仍要依附着他們生存,這才使得他們愈發趾高氣揚地打壓我們。

龍應台在其「香港,你往哪裏去?」一文中指出,香港表面上雖然是多元社會,但其實不然,因為大部分人只視一種價值為唯一的核心價值──「中環價值」 。

他們虔誠地信仰着自己心目中的「香港價值」,並用同樣的價值牢牢地綑綁我們。可是,究竟何謂「香港價值」?如果所謂「香港價值」指的就是六七十年代那種「有手有腳肯做肯捱就不怕沒出頭機會」的獅子山精神,那麼它是否還適合套用於現在的年輕人身上?上代人的生存環境已經我們截然不同了。從前「人人盼發達」,但似乎這已不是每個年輕人心目中的終極價值了,「尋找自己」之於我們其實更為重要。

在如此極端單一卻帶上「多元社會」的假面具的環境下,除了經濟或其相關的事物外,其他的大部份都只是流於表面而欠缺豐富內涵,就如在港鐵站裏大搞所謂藝術、壁畫甚麼的,一出車站出口卻全是大同小異的私人屋苑上蓋及其所附設的大型商場;一切非主流或者反抗的動作往往被視為反叛不理性,一句「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者「沒事可做,實在太閑」便否定了其重要意義。然而在真正的民主社會中,年輕人的聲音與少數族群一樣不容被忽視。現今香港社會政府不重視(不懂重視)年輕人,因此我們已經不能依靠政府的垂憐了。我們一定要學懂如何有技巧和有質素地為自己發聲。

現在很多老師常常批評學生質素下降,缺乏常識、批判思維等,但他們沒有想過,有這樣的結果教育部門其實難辭其咎,最後,令年輕人得不到知識之餘,也輸掉了自信。如今我們實應振作起來,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確立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靠自己走出眼下停滯不前的局面。

可喜的是,香港的年輕人已漸漸甦醒過來了。從近中的「天星」、「皇后」、「高鐵」等事件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關懷的並不單一是經濟了,還有政治生態、文化、弱勢社群、社會公義等。近年的社運事件對年輕人就如啟蒙的過程;當然,這是漫長而未明朗的路途。但也許就如唐君毅先生所言,努力實踐理想的意義在於努力本身,以及我們對努力之真義的體味吧 !




--文章原載於《What if 77 個青年願景》(roundtable,2010年7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