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Ruby Sparks 書中字有夢女神》 (Jonathan Dayton、Valerie Faris,2012)



男人犯賤,既喜歡又漂亮又有個性的女生,卻都希望女友溫馴聽話,順著你的心意做事。在80年代在香港成長的朋友, 很多都看過港產電影中有些小男人角色,如陳友、董標之類的,他們都家有難頂惡妻,因此時常幻想手中有神奇遙控器,可以要妻子走就走,停就停,收聲就收聲。《書中字有夢女神》中的男主角更厲害,他的女友是來自他筆下的小說。就像董啟章所寫,小說的作者根本是「獨裁者」,你想事情怎樣發生便怎樣發生。男人如果有此能力,可控制不了自己不把女友「搓圓撳扁」嗎?

《陽光小小姐》的夫婦二人檔導演Jonathan DaytonValerie Faris賜給Calvin全世界男人都夢寐以求的能力,讓他在這段關係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要是你,你會如何使用這能力?作為浪漫愛情小品喜劇,《書》劇情看似荒謬,但導演卻以不現實的情節,細膩地道出愛情關係中最現實、最赤裸的矛盾。

Ruby是那種嬌小漂亮,個性有趣,氣質特別的女孩,在Calvin處於事業低潮時突然闖進他的生命中。心目中的女神突然從自己正在寫的故事中成真並成為女友,Calvin卻願意放下手中的『生殺大權』,讓Ruby的性格和這段關係都自然發展。

不用看trailer都知道,故事發展下去,通常都是兩人的相處開始出現磨擦,人都自私,矛盾之中總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最合理。「妳好似肥咗,為健康著想,不如減肥」、「我講嘢你就唔信,妳阿媽講乜妳就聽」、「點解今晚唔可以陪我?掛住同friend飲嘢!掛住玩」、「今日走堂幫我做啲事,横掂妳成日都走堂」、「妳係咪想分手?可唔可以唔好離開我」……如果你有能力控制她的行為,你忍得住不去改寫不如你所願的一切嗎--即使這有違對方的性格和意願。



Calvin的哥哥Harry說得對,像Ruby這種漂亮又古靈精怪,性格氣質獨得的女主角通常得不到女性讀者的喜愛, 除了如Harry所說是因為覺得她根本不現實之外,還有就是妒忌,自覺不如,那麼當女生閱讀愛情故事的時候,怎麼可能代入呢?不過,作為女性觀眾,看到中段高潮部分的時候卻能有十分的共鳴,在結尾階段,對Calvin所作出的決定更感到一絲的感動。因為Ruby的外表和性格雖然美好得太不現實(當然,故事安排她是由書中走出來,導演便要在現實與不現實之間的平衝中拿捏得恰到好處),但導演把她的思想、行為、際遇都描寫得很人性化,很女性化,這都是讓年輕女性觀眾很容易投入的。

可能有人會有人認為,這部電影的女主角由男生的幻想中走出來,從男主角所寫的小說中來到現實世界,這不就是把女性物化,甚至奴化,來滿足宅男的欲望嗎?不過,這種情節並不是像一些宅男電影那樣,心目中的神成為自己女友那麼簡單。作為女性觀眾(再強調一次),多麼希望男友進戲院看這部電影的原因,是想告訴他,即便是從你思想中走出來的女生,也有她獨特的性格和意願,在一段關係中,你需要學習的一大課題,是如何尊重她的心格。就像Calvin所寫,「Ruby is Ruby」,她想笑的時候就笑,想哭的時候就哭,想發脾氣的時候就發脾氣,這才是她。難頂,但她愛你;如果你尊重她,她會更愛你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四時之樂:人‧羊‧樹‧煤〉(2010,米開朗基羅.法爾瑪提諾)




〈四時之樂:人‧羊‧樹‧煤〉於2010年拍成,2011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今年再特別放映。此片導演 Michelangelo Frammartino為一裝置藝術家,意大利片名是 Le quattro volte,即英文戲名的的The Four Times,台灣譯作「靈魂的四段旅程」,內地譯作「四次」。意思大概是靈魂所經歷的四個階段,但與其說是『靈魂轉世』,不如說是生命在大自然世界中的更替、能量的轉化,也許會更貼切。這部電影以詩般優美的畫面和大自然收音,溫柔而不濫情 地描繪出南意大利的四時風光之餘,同時以畫面展現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的人生和靈魂理論。

Michelangelo Frammartino於2004年的作品〈禮物〉(Il Dono)已經經精細的技巧拍攝出意大利南部小鎮的人民生活,這次在〈四時之樂:人‧羊‧樹‧ 煤〉中,繼續以緩慢的節奏、優美恬靜的長鏡頭,自然流暢而不突兀地刻劃出生命流轉的樂章;全片幾乎沒有對白,但巧究的收音技巧把宇宙中生命流動過程的聲音──人類製作木碳爐窖時以鐵鏟拍打泥土之聲、羊兒叫聲和繫在牠們身上鈴鐺的聲響、教堂鐘聲、老人咳嗽、小兒叫喊、風吹樹葉響、鳥鳴犬吠、流蟻爬行……凝聚而後製成幅幅有聲圖畫。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意大利南部Caulonia一名彌留的老牧羊人,每日依靠教堂裡的聖灰續命,有一日他把聖灰丟失,當晚便去世了;然後新生的小綿羊呱呱墜地,健康的小生命跟隨著羊群四出吃草,卻因誤墜水坑而離群,不斷呼救,最終倦極在大樹下休息;夏去秋來, 大樹被村民砍下,作為節慶的用品,及後再給砍成小塊,以備製作木碳之用,最後樹木被製成木碳,再在燃燒之後化為輕煙,回到浩瀚無邊的宇宙之中。

畢達哥拉斯深信宇宙間任何事物都不會是全新的,靈魂不朽,不生不滅,並會不斷轉化為其他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動物、植物等,直至它變成不朽,任何一種存在都是某一循環的進化再生結果。根據古希臘哲學家Heraclides引述畢氏自稱,他可鉅細無遺地記得他前四輩子的生活點滴;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家Xenophanes亦曾指出,畢達哥拉斯曾經從一隻狗的叫吠聲中,聽出他一位已故朋友的聲音。這種靈魂理論深深影響後世柏拉圖的靈魂學說和後世的西方哲學發展。


除了深邃的人生哲學沉思,此片同時帶出另一主題──宗教。老牧羊人為求續命,每日以羊奶換取老婦從教堂地面收集的灰塵,每晚沖水服下保命,源於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設想死後世界,是因為他們打從心底裡害怕死後那不可知的「世界」,害怕失去現世所「擁有」的事物,因此需要設想死後有另一個世界,讓靈魂在肉體腐化後有處可歸。

在畢氏眼中,宗教生活在人生之中非常重要,他相信修行的過程可以鍛鍊、淨化靈魂,為靈魂和宇宙的和諧。而沉迷於數學的畢氏(它是畢氏定理的發現者)認為,依靠對數學和科學的沉思才可以提升靈魂的層次,並脫離靈魂轉化的循環。而此片正好讓人捕捉到大自然背後畢達哥拉斯的種種宇宙哲學思想。

此片曾奪2010年康城導演雙周最佳歐洲電影獎(Label Europa Cinemas) 、義大利國家影評人協會大獎銀絲帶獎( Italian National Syndicate of Film Journalists - Silver Ribbon
)、 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狗演員金棕櫚獎等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