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Tactic

「政府於十一月十九日派員再到菜園村收地,做成一定程度的滋擾;亦受到示威者阻止,未能進行有關工作……」[1];「地政總署聯同警察過百人,九月廿八日闖入屯門紫田村將所有村民趕走。翌日各報以『收地終完成』、『收地順利』、『和平清拆紫田村』為題目……」[2] 在這些農地回收作發展用途的事件中,一直聲稱「可持續發展」、「人性化處理事件」的政府官員,從來都沒有理會過當地居民的實際情況與死活。其實,除了政府項目,大地產商在其私人收地項目之下對農村非原居民住戶所作出的逼遷行為,更是令人不忍卒睹。

位於粉嶺聯和墟附近的馬屎埔村,十多年前因為私人發展商收地,用以興建大型私人屋苑,以致其中的部分農地被改建成今天的「御庭軒」、「帝庭軒」、「綠悠軒」,以及令部分居於上述位置村民被逼往村內遷移。

今天,新界東北地區發展迅速,而政府施政報告(2007-2008)亦公佈了「三合一」新市鎮低密度發展計劃[3],因而令到早已在該區大量屯積土地的大地產商忽然憶起這位被冷落多年的「後宮佳麗」,對馬屎埔村(以及鄰近石湖新村、天平村等)村民摩拳擦掌,開始以各種手段進行逼遷。直至事件被「新界東北發展關注組」發現,才引起(相對較為)廣泛的關注。

空間的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

法國學者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在其文章〈空間的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中指出,人類的空間並不純粹是個別事件的羅列,卻必須切實地與事物發生關係,將之賦予意義,才能創造社會空間,生產社會空間。[4] 這種生產可以是無意識的,因為這融合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之中;然而這又是有意識的,因為我們都會為了讓自己在所存活的空間裡生活得更好(甚至只是單純地讓自己能夠在該空間生活而已),而「動手」以不同方式去生產空間。列斐伏爾將空間的生產大致上分為三種: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支配性空間(representations of space)、象徵性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

空間實踐,又叫做感知空間(perceived space),指的是每個社會中,能同時容許人們繁殖(reproduce)和生產(produce)的場地,亦即我們每天規律的日常生活(daily routine),例如上學、上班、玩樂、組織家庭、生育……這社會中的大部份人都做著相類似的事,而且當中的每個人都有權利(和義務)去使用、創造、生活於這個空間。支配性空間,又稱構思空間(conceived space),這種空間生產是由上而下的,由社會上某一羣掌握知識和權力的少數人去支配,嘗試去操控下層大部分人的生活空間。他們所做的決定會影響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而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決定是對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最好的,例如,政府、發展商等。然而,他們所做的得出來的結果往往和他們所想的背道而馳,因為他們和社會中的大部分下層的人通常生活在不同的階層,其生活環境和生活質素往往比其所「支配」的階層優越,他們只能因應數據、統計數字等去施行「政策」(strategies),因此他們不可能完全理解後者的生活需要,更不用說疾苦。象徵性空間,亦即生活空間(lived space),就是大部分人日常生活的空間,是屬於居住者(inhabitants)和使用者(users)的,最能如實反映社會中大部分人的生活環境的空間,但通常亦是被壓逼、被支配的空間。例如,街道上為口奔馳的小販、妓女等,常常被小販管理隊和警察欺壓;家徒四壁、缺乏足夠活動空間的公共屋邨住戶,在戶外地方曬晾衣服棉被等卻被食物及環境衛生署職員阻撓……但人民卻會以自己的民間智慧,嘗試逃過壓逼者的施壓,讓自己能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生活得更好。這種針對「政策」而言,由下而上的民間智慧,是為「對策」tactic),而「象徵性空間」則是間對策的成果[5]

(1 村民關生借出舊屋給文藝青年粉飾;屋前為嬸婆的菜田)

馬屎埔村

馬屎埔村的村民,大部分都是上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移民潮期間,從中國大陸逃難到香港的人,自此在香港落地生根。當時殖民政府對他們採取不干予態度,除了發出身份證外,既不安置,也不為他們提供房屋。於是,他們在當時仍然荒蕪的新界東北地區,選個地方安定下來,或者向當時已經不願再耕種的農地地主租住其農地及寮屋,從事他們唯一懂得的行業──務農。於是,數十年來他們一直從事耕種工作,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發展商向地主購入馬屎埔村大量土地,村民便面臨被逼遷的困擾。

(2 社區農場的農作物)

雖然大部分馬屎埔村民均非原居民,但他們很多都已經在該地生活了大半生(甚至一生)。以現年七十七歲的村民杰叔為例,他自1948年(當年他還是個小孩)便隨父母從國內來到香港之後,便一直居於馬屎埔村。那是他們向(他口中所講的)「客家佬」租地,最初只用禾桿草建屋,及後才漸漸加固。杰叔有兩個兄弟,二人於工業發展蓬勃的七、八十年代到了市區打工,便很少回村;杰叔自己卻只喜歡耕種,因此多年來一直留在村中務農。一直跟隨父母務農的他,由於農地不大,賺錢不多,因此早年曾經養豬,然而卻因沒有足夠資金購入政府所規定的衛生設施而沒有繼續經營豬場了。現在年紀老邁的杰叔,主要只以採摘「百花蛇舌草」拿到市中心出售為生。雖然現在他在華明邨有租住公屋單位,但他卻寧願留在自己一直居住的寮屋中,因為他捨不得自己家旁的幾棵果樹。

村民的行為已經是某種意義上的「對策」──對當年殖民政府的不理會所作出的對策,亦是對整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所作出的對策,更是對地產發展作為「霸權」(hegemony)的對策。

對策(tactic

歷年來,地產商以各種不同的手段逼使村民離開,最令村民反感的是「石棉事件」。數十年前的寮屋的屋頂,大部分都以石棉製造,直至研究指出石棉含致癌物質,政府便規定所有石棉的拆卸工作必須由註冊的拆卸石棉公司去執行,並須做足相關安全措施。然而,該地產商不但沒有指派已註冊的公司去拆卸寮屋,更僱用全不知情的內地工人,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下清拆石棉!他們除了把拆了下來的石棉隨處棄置,更將之投入村民日常使用的水井中,嚴重危害自己和村民的健康。事件直至有村民發現,報警求助後,才有人來清理胡亂棄置的石棉。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中旬,收地公司(俗稱「艇仔」)、發展商派人到馬屎埔村。收地公司人員聲稱清理私人土地上的「廢料」,但清理期間卻被村民發現有「拆屋」行為,例如砸破廢屋的門、窗、牆等,令四周環境變得荒涼可怖,同時亦增加罪案發生的可能性(癮君子和罪犯可隨意進出廢屋),令很多村民即使繼續在村中耕種,可是晚上卻不敢在村中留宿。上述行為令馬屎埔村村民大為反感,甚至與清理人員發生衝突。

(3 「廢屋」中的裝置藝術)

其實這麼多年來村民亦一直在對施加於他們身上的政策進行對策。譬如,年輕的村民與朋友一起合作將父親的常規農場改裝成為有機社區農場,實行有機耕種之餘,更將農場出產的農作售予附近的屋苑的居民。除此之外,他們還舉辦農墟,出售有機蔬果和肥皂;又舉辦導賞團、工作坊,提供更多途徑讓其他人了解村中的情況,並嘗試享受農村生活。

除了村民自己對上層政策的對抗之外,外來的(即不是居住在馬屎埔村的)本土年輕人亦身體力行,對協助村民反抗地產霸權向在他們身上施行的欺壓。他們組成「土地呼吸」,在村中舉辦「靜聽土地呼吸音樂會」,吸引大批市民和傳媒注意;此外,無名的本土青年們更把被地產商破壞得凋零的廢屋(已經遷出的村民的房子)粉飾一番,並利用破屋獨特的環境進行裝置藝術,此舉除了令市民聞風而至,令更多人關心社會中被欺壓的一羣,同時亦美化了村境,令附近的村民、外來參觀的人、甚至來清拆廢屋的工人,都不會感到害怕。

這些「外來者」某意義下又不算是外來者,因為以香港作為單位的話,他們都是本地青年,因此他們其實亦是在實踐對策(這是他們的權利,同時也是義務),在創造自己的生活空間,在捍衛自己的土地,捍衛這個石屎森林中的一片綠洲。就正如馬屎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兼農夫區先生跟收地人員所說的那樣:「天,讓鳥兒飛;水,讓魚游;土地,當然是給農夫耕作!」

(4 母親帶同小孩到馬屎埔村「靜聽土地呼吸」)



[1] 新聞公佈──立法會急切質詢:菜園村收地事宜」,2010年11月24日,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011/24/P201011240141.htm

[2] 朱凱廸,〈紫田村系列:「從紫田村事件看香港土地政策」論壇速記〉,香港獨立媒體,2010/10/13

[3] (十)新發展區:為紓緩已發展地區的壓力,以及應付人口增長帶來的土地需求,我們必須從速籌劃新發展區的工作。新發展區計劃規模會較小,不及屯門、沙田等傳統新市鎮的四分之一大小。新發展區會提供土地作住屋、就業、高增值及無污染工業等不同用途,透過全面規劃,提供注重優質生活空間,以及為住戶和用者提供便利的另類居住選擇。我們會恢復進行古洞北、粉嶺北、坪輋和打鼓嶺以及洪水橋新發展區的規劃及工程研究,並擬訂實施策略。」,《施政報告(2007-2008)》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710/10/P200710100087.htm

[4] “These terms of everyday discourse serve to distinguish, but not to isolate, particular space, and in general to describe a social space. They correspond to a specific use of that space, and hence a spatial practice that they express and constitute…”, Lefebvre, “Production of Space”.

[5] CULS 5202 Power Poi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