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歷史的一部分:〈囡囡〉(畢國智, 2010)

在香港電影史上,似乎每個年代都有這樣以少女賣淫為題材的電影,如70年代有龍剛導演的〈應召女郎〉;80年代有麥當雄監制、黎大偉導演的〈o靚妹仔〉 ;90年代有柯受良導演的〈老泥妹〉 ,模式大同小異,往往傾向以寫實持平角度出發,不以和議也不批判,就如賣淫行業本身,無論在哪個年代都能以新的姿態和形式存活下來,歷久不衰。除了賣淫部分外,電影的另一特色是亦透過細緻描寫青少年的行為來反映出當時整體社會的陰暗面。

「援助交際」(1) 一詞來自日本,概念本身充分反映出後資本主義社會年輕一代的意識形態,已由過去的逼良為娼、為勢所逼,轉型為物質主義與個人快樂主義,一切行為全為自己快樂,當然一切後果亦由自己承擔。而在形式上,援助交際似乎更像古代之青樓女子──有時不一定要發生性關係,而只需要陪伴閒聊、遊玩(行街)、載歌載舞(唱K)等便可(當然其文化水平與層次遠不及古代青樓)。

早在90年代末,已有以「援交」為主題的港產電影出現,如鄒凱光導演的〈青春援助交際〉。個人認為此片不算成功,原因是不論對角色之感情世界、心理狀態之描寫,還是對她們所從事行業的倩況刻劃,很多都只是含糊帶過,未能深入探討,因而遠遠不及2007年由邱禮濤執導的〈性工作者十日談〉(Whispers And Moans)來得寫實細膩。

隨著時代的轉變,此類電影除了不再把女主角塑造成是父權社會之下被壓抑的可憐蟲,更大量滲入了女性主義的元素,就像〈囡囡〉的導演畢國智,便細緻地描繪了現代少女們價值觀的轉移。從前講述少女賣淫的電影,女主角不是到了要為父還債或賣身葬母的地步,都不會投身進火坑;或是最極端最老土的情節──有個小白臉或當馬伕的男朋友,然後被騙進火坑。然而如今這種煽情腳本已全部改寫。

〈囡囡〉中的Icy與Gucci雖然出身草根,但她們似乎都不太需要為家庭負擔而憂心:Gucci當援交只為購買心儀限量版名牌手袋;Icy沒有逼良為娼的小白臉男朋友,她由中間人轉為「落場」當援交女孩也只是因為想買電腦送給心愛的小男友。這反映出兩點:第一,「性」在現今女性心目中已經不是神聖或十分珍貴的事情;第二,新生代女性心目中最主要的重點是:愛情與物質。Lin更是由於太享受性愛的樂趣才當上援交少女;而Ronnie則是因寂寞而透過援交過程尋找友情與一晌貪歡,事後放下的「肉金」甚至比嫖客出手更闊綽。導演沒有刻意解釋Ronnie貼錢賣淫的原因是出於想減輕當援交的罪惡感還是想顯出自己的與別不同,但作為女性其行為本身已非常高姿態:男女平等,憑甚麼只有你嫖我,而我不能嫖你?而且片中的男性角色全被矮化或邊緣化:賤男兄長、賊警、「o趙完唱」無恥男、變態殺手,連貫穿整部電影最英勇的「AV達人」的身份也那麼出人意表,這一切都令此電影充滿女權主義意味。

電影沒有結局,亦沒有交待角色後來有沒有「醒悟」或「從良」等,但在片尾部分加插了角色的訪談。導演刻意不從第三者或批判者的角度出發,甚至不把援交視為「問題」(problem),而只視為中性的「現象」(phenomenon);而且它沒有〈性工作者十日談〉中那種「感到前路茫茫」的無奈感,對於援交現象輕描淡寫得好像在說「它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亦(可能以不同型態)存在;它從來都存在,不管你怎樣看待。」



















(1)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援助交際』,簡稱援交,是一個源自日本的名詞,最初指少女為獲得金錢而答應與男士約會,但不一定伴有性行為。」「進行援交的少女認為這種活動的前提是有自主的選擇權,而非對方有要求就得交易,且對對方先要有交流、有一定了解,再加上不一定真正會發生性交,因此與性交易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因此,有不少日本初中甚至小學的女生都會通過網路、電話等通訊方式,找陌生人援交。至於少女找男士色情交易而給予男士金錢就是逆援助交際或簡稱逆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